一、措施情況

近年來,部分主要貿易市場國家出臺比較苛刻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如美國采用UL 4200A:2023作為包含紐扣電池或硬幣電池的消費品的強制性消費品安全規則,歐盟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歐盟境外碳排放征稅,以及印度《2018年BIS(合格評定)法規》要求BIS認證需由印方跨國審廠等等,使得我國產品出口合規成本大增,降低了國際競爭力,從而構成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壁壘分析

我國企業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企業獲取信息渠道不暢通。企業對國外標準法規、檢測認證、跨境貿易規則不熟悉,獲取國內外最新法規標準渠道不暢通,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海外知識產權壁壘應對能力弱。


二是服務機構與企業需求無法有效匹配。檢測認證等出口合規服務機構魚龍混雜,企業難以快捷精準地找到有對應資質的檢測認證等服務機構。


三、應對舉措

為減少外貿企業成本、提升我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助力企業順利出海,廣東省市場監管局依托廣東省WTO/TBT通報咨詢研究中心出臺多項舉措,積極應對各個貿易市場出臺的技術性貿易措施。


一是成立“服務聯盟”,建設“服務資源庫”,設立“服務工作站”,積極促進內外貿企業與服務機構有效對接。


二是組織編寫主要目標市場準入研究報告與準入指南。


三是在全省廣泛開展“內外貿檢測認證知識大講堂”系列公益培訓。


四是免費為企業提供境內外市場標準法規、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信息。


四、工作成效

各項舉措的實施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建立服務聯盟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積極聯合國際知名檢測認證、知識產權、質量品牌、跨境貿易等60余家機構成立了“廣東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服務聯盟”,并建立了“廣東省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服務平臺”,積極促進內外貿企業與服務機構有效對接。


二是設立技術性貿易措施服務工作站。在專業鎮、產業集群和產業園設立工作站,組織各方專家深入180多家企業指導幫扶。


三是發起成立汽車產業應對貿易壁壘聯盟。開展“汽車產業海外知識產權貿易壁壘及應對”專題研究,徹底改變了單一汽車企業聲音弱、無力應對眾多壁壘的問題。


四是廣泛開展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系列公益培訓。組織開展了35場“內外貿檢測認證知識大講堂”公益培訓活動,培訓人員超過40000人次,3800多家出口企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