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措施情況

東北亞地區是亞洲經濟和文化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與歐盟和北美并列,被認為是當今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大區域之一。該地區人口高度集中,經濟活動活躍,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顯著的影響。韓國、日本是吉林省2023年的第二、三大貿易對象國,對韓、日出口分別達到約37億元、28億元。日本、韓國均為發布技術性貿易措施較多的國家,2023年日本共發布了216條通報,韓國共發布了101條通報,不斷提高進口產品市場準入的技術門檻,為我省對日韓出口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二、壁壘分析

近年,日本在無線電、生物制品、食品加工、化學制品、農獸藥殘留、禽畜疫病等領域、韓國在通信、家電、食品標簽、化妝品、醫療器械、藥品等領域發布了較多技術性貿易措施,與我國重點出口產品密切相關。通過加強對日本、韓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分析和應對,可以避免我國產品出口日韓時遭遇市場準入壁壘。同時,隨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我國也在日本水產品的基礎上,加強了對日本產品安全的監管。


三、應對舉措

一是發揮區域平臺作用,打造差異化優勢服務。為了緩解吉林省外貿企業對日韓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被動局面,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依托吉林省標準研究院,不斷加強吉林WTO/TBT通報咨詢中心(下稱“TBT中心”)、吉林東北亞標準研究中心(下稱“東北亞中心”)建設,以“立足吉林、服務全國、面向國際,打造東北亞區域技貿措施研究智庫、決策智囊、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為目標,聚焦東北亞區域開展以標準為代表的技貿措施相關通報評議、市場準入、標準比對等全鏈條工作,打造全國領先的日韓特色標準法規文獻資源庫,力求“送策入企、引智促貿”,為吉林省乃至全國的對日、韓以及其他地區貿易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


二是加強部門聯動,構建地方特色信息平臺。基于吉林省外貿企業底子薄、人才少、視野窄的問題,吉林省從打造外貿基礎設施的視角,通過優化服務在外貿“存量”的基礎上更謀劃“增量”,打造了橫向的跨部門合作平臺和東北亞特色信息平臺。打造地方合作平臺方面,加強市場監督部門與商務、海關部門的合作,通過與吉林省貿促會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凝聚全省各部門力量共建“吉林省商事法律服務工作體系”,為外貿企業提供技貿措施、法律查明、投資貿易、原產地證明等“一站式”咨詢服務。同時,加強與省工商聯、省進出口商會的合作,挖掘更多的技貿措施服務需求,吸引更多企業關注并開展技貿措施工作;打造信息平臺方面,建立了“吉林WTO/TBT通報預警平臺”和“東北亞標準法規信息服務平臺”,每季度編印《東北亞標準化簡訊》《技術性貿易措施與標準化》參考資料,為外貿企業提供最新的東北亞標準化動態和技貿措施信息專報,并面向全省外貿企業開展“RCEP 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培訓,得到了全省企業的廣泛好評。此外,吉林省還重視“一企一策”幫助企業研究和應對東北亞區域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依托開展中日韓標準比對研究,積極推動汽車、人參、食品農產品等對接國外市場準入要求,加強中日韓標準和檢驗檢測結果互認,有力支撐特色農產品產業和一汽解放、一汽集團、中車長客、長光衛星等企業的外貿發展。


三是增進與國家相關機構互動,不斷提高服務站位。在國家層級,吉林省積極融入國家級技貿措施工作平臺。與總局技貿措施通報評議中心、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標院等就技貿措施服務加強合作,加入“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與服務聯盟”,促進服務能力的互補共建,創新的從外貿企業出口的實際需求出發,聚焦自貿協議推廣應用過程中的技貿措施問題,與國家貿促會加強合作,打造外貿“一站式”服務平臺。


四是利用東北亞標準合作會議機制,推動國際合作。在國際層級,吉林省有力支撐國家級政府磋商機制平臺。東北亞中心持續支撐中日韓三國政府間的東北亞標準合作會議,基于外貿企業的實際需求,主導推動物聯網、無人機、冰雪旅游安全標志等5項合作提案,成功推動我國主導及參與制定多項國際標準,加強中韓人參檢測方法協調合作,避免企業遭遇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


四、工作成效

近年來,吉林省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依托“長滿歐”中歐班列、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優勢產業外向度和特色產品競爭力,暢通開放大通道,逐步形成了以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有機化學品等為主導的出口產業,出口附加值顯著提高,國際市場份額顯著提升。通過積極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打造多層級的服務平臺,整合服務能力,開拓服務渠道,提升服務效能,為吉林省乃至全國的外貿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