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午,市場監管總局、福建省召開共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以下為發布會文字實錄: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二級巡視員唐冀平: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福建省共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專題新聞發布會。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印發《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總局迅速貫徹落實《意見》,出臺并實施了“七條措施”,相關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為便于大家了解相關工作情況,今天我們邀請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健男先生、標準創新司一級巡視員付文飆先生、計量司副司長黃廣龍先生、認證監管司副司長李春江先生、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志勇先生、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王文生先生,請他們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請劉健男主任向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情況。


市場監管總局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健男: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工作,特別強調“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要求。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印發《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立即行動,2023年11月,在國家部委中率先出臺并實施《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若干措施》,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作用,從標準、認證、計量等方面推出“七條措施”,促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共通,破除閩臺經貿融合技術標準障礙,助力兩岸融合發展。


一年多來,市場監管總局支持和指導福建省市場監管局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綜合運用標準、合格評定、計量等市場監管工具箱,按照立即見效、積極推動和延伸拓展三個類別,建立工作臺賬,明確責任分工,加快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


在標準方面,截至目前,按照“共同選定、共同研制、共同比對、共同使用”的工作機制,已累計出臺兩岸共通標準285項,覆蓋了電子信息技術、農產品、服務業、新能源等兩岸各具優勢領域,打造“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共收集29萬多份標準信息,吸納40名臺灣專家加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認證方面,授權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對在平潭綜合實驗區交易的產品確定試點范圍,采信臺灣地區合格評定結果,探索閩臺認證采信的路徑。在計量方面,積極支持海峽兩岸加強計量交流合作,推動建立健全海峽兩岸計量保障體系,支持兩岸綠色低碳融合發展。歡迎臺胞報考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考試,2024年有13名臺灣同胞報考,3人取得注冊計量師資格。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這些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促進了產業發展。烏龍茶共通標準促進產量增長超過100%。食用菇共通標準促進價格上漲了10%。紡織新材料共通標準促進銷售收入過億。二是促進了標準共通。比如在大陸創業的金門同胞許先生,接82歲腿腳不便的父親到廈門,對廈門不少無障礙設施用起來格外熟悉,他們都說“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廈金同城生活”,這得益于“兩岸建筑設計標準共通試點”。臺灣同胞參加各類標準、認證和計量工作,更加熟悉大陸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大陸也學習借鑒臺灣地區好的做法,兩岸在規則上更加互通,情感上更加融合。三是促進了貿易發展。比如國家碳計量中心,幫助兩岸企業共同應對碳關稅貿易壁壘,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閩臺認證采信,為貿易往來提供了更多便利。可以說,兩岸標準共通作為“新四通”之一,已經成為兩岸融合互通的橋梁紐帶和技術支撐。


記者朋友們,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0月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福建省一道,深入推進“七條措施”在貫徹落實上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讓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認可同一個產品名稱,使用同一份技術標準,落實同一套管理規范,認可同一類治理模式。接下來,市場監管總局和福建省的同志愿意回答記者的提問。


謝謝大家!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二級巡視員唐冀平:

感謝劉主任。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提問:

市場監管總局針對《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若干措施》中“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擴大采信試點”這項工作的進展和成效如何?


市場監管總局認證監管司副司長李春江: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爸С制教毒C合實驗區擴大采信試點”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政策主張的舉措,是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專門針對臺灣方面認證結果采信作出的一次有突破性意義的探索和嘗試。下面,我就這項工作相關情況作簡要介紹。  


一是制定試點授權辦法。研究起草《關于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擴大對臺灣方面認證結果采信試點工作的授權辦法》,授權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制定、公布采信臺灣方面認證結果的進口臺灣商品目錄。


二是篩選采信試點商品。指導福建省開展市場調查研究,通過對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的實地調研,綜合考量大陸消費者需求及臺灣相關商品在大陸市場競爭力,初步篩選部分試點商品納入采信商品目錄。


三是明確具體認證要求。確定此項工作擬由CCC認證指定認證機構,依據CCC認證通用規則、實施細則和《授權辦法》要求開展認證工作,同時加強對獲證產品實施有效的跟蹤檢查,控制并驗證獲證產品與型式試驗樣品的一致性,具體采信方式將根據產品技術要求、認證實施條件進一步明確。


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在于探索閩臺認證采信的路徑,有望縮短認證周期和減輕費用負擔,為臺灣商品流通提供便利。


中新社記者提問:

為落實好支持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七條措施,市場監管總局在推動兩岸標準共通方面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一級巡視員付文飆: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為落實好“七條措施”,一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在與福建省市場監管局的共同努力下,在推動兩岸標準共通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


一是創新工作機制,暢通兩岸標準共通途徑。支持福建率先推行“四共同三采用”的標準共通工作機制,即“共同選題、共同比對、共同研制、共同使用共通標準”和“大陸先進標準臺灣采用、臺灣先進標準大陸采用、空白領域標準兩岸共同研制采用”。如,福建以兩岸貿易往來密切的茶領域為突破口,組織兩岸茶產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種苗栽培、加工工藝等,科學制定“臺式烏龍茶”5個系列標準。同時,臺灣地區參與方也在臺灣地區進行宣傳、培訓,讓兩岸茶農使用共通標準。據不完全統計,標準實施第二年,漳平臺式烏龍茶產量達3300噸,產值16億元人民幣,分別增長115%和112%。


二是支持福建創新性開展兩岸標準共通試點。有效破解共通標準應用難題。一年多來,已在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農林漁業等31個領域開展了39項標準共通試點,累計公布共通標準285項,涉及食品安全、冷鏈物流、建筑工程、農業種植、服務業等領域。如漳州龍海九湖食用菌研究所選擇在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都大面積栽培的杏鮑菇、真姬菇、秀珍菇,作為共通標準制定對象,將大陸在栽培袋規格、菌包接種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寫入團體標準,并同臺灣有關協會和農場簽訂《兩岸食用菌菇栽培技術標準互認共通協議》,實現大陸先進標準和產品在臺使用和銷售,三種菇類產量增加了12%~13%,保質期延長了15天,銷售價格增長了10%。


三是支持上線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為兩岸產學研機構和企業,尤其是臺灣地區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標準化綜合服務,目前,平臺共收集29萬多份標準信息,匯聚兩岸政策措施和標準化信息,成功入駐廈門自貿片區臺商發展服務中心。平臺支持首創兩岸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服務,已有13家臺企44份標準在平臺完成自我聲明公開,涉及橡膠塑料、電子設備、食品、農產品等多個領域共134種產品。2024年平臺已作為兩岸融合范例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展出。


四是廣泛吸納臺灣地區技術專家加入標準化專家庫。鼓勵支持涉臺研究機構、臺灣專家參與大陸標準體系建設,共有146名大陸和臺灣專家加入兩岸標準化專家庫,同時40名臺灣專家加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兩岸民眾和企業提供標準化政策咨詢、標準編寫輔導等服務。


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繼續支持福建做好兩岸標準共通工作。一是繼續支持福建推進兩岸標準共通試點;二是支持和指導福建加大力度,吸納更多臺灣專家加入大陸各級標準化技術組織;三是繼續支持福建建設好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便利兩岸標準化服務。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兩岸融合發展離不開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請問市場監管總局“七條措施”實施一年來,對福建促進兩岸融合起到了哪些作用?


福建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志勇: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七條措施”對支持福建推動兩岸行業標準共通,促進兩岸產業、市場、人才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把支持福建的每一條措施都用足用好,轉化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實實在在的成效。“七條措施”實施一年來,在促進社會融合方面,臺灣同胞可完全同等參與各類標準制定工作,目前已在集成電路、文化旅游、農林產品、輕工制品等行業吸納40名臺灣同胞加入標準化技術組織,并擔任一定的職務,使他們更加熟悉了解大陸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在許多行業領域也是如此,如,紡織新材料標準共通試點邀請臺灣高校的教授加入了福建省協同創新院高端紡織分院專家庫;工業檢測標準共通試點的臺灣專家任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委員;燃香檢測與文化標準共通試點在臺灣地區申請的發明專利2024年4月獲得授權;社區治理標準共通試點與臺灣相關社區發展協會建立了標準化合作機制,學習借鑒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治理與志愿服務經驗,共同制定《社區志愿服務規程》地方標準,促進了兩岸社區治理服務領域融合發展。在促進經濟融合方面,食用菌菇栽培技術標準共通試點已形成共通標準,將大陸的工廠化栽培技術引進臺灣,實現秀珍菇的工廠化、周年化栽培,產量可翻五倍以上,大幅增加菇農經濟效益。藍碳交易標準共通試點根據共通標準,完成兩岸首筆鹽沼藍碳交易,交易碳匯量1926噸,評估了臺灣地區濱海濕地的碳匯量為每年吸收35萬噸二氧化碳。紡織新材料標準共通試點與臺灣一級代工廠形成了兩岸測試標準化共認模式,僅在運用抗病毒兩岸共通標準生產多功能抗病毒紡織復合材料方面,近2年銷售收入就達2.7億元。在促進情感融合方面,氣象標準共通試點舉辦兩岸氣象青年標準化實習實訓活動,與當地氣象青年人才“結對子”,形成“兩岸氣象領域標準共通共研機制”,增進兩岸青年情感。中醫融合標準共通試點創作了“兩岸親、牛樟情”歌曲。媽祖文化標準共同試點組織兩岸媽祖信眾共同編寫《媽祖祭奠》團體標準,促進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工人日報記者提問:

剛才的介紹中提到兩岸標準共通吸引了臺灣青年參與。請問具體有哪些工作亮點?


市場監管總局港澳臺辦公室主任劉健男: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一是我們開展的兩岸標準共通試點,吸引了眾多臺灣青年的參與。例如“兩岸鄉建鄉創標準共通試點”,是由臺灣青年與福建當地合作伙伴攜手共同創建的,項目開展以來已吸引95支臺灣團隊、300余名優秀臺灣青年人才,包括臺灣在校大學生參與福建鄉建鄉創標準共通工作,為福建鄉村留下兩岸青年智慧交融的豐碩成果。承擔“兩岸社區治理標準共通試點”的福州桂溪社區目前生活著290戶501名臺胞,我們重點挖掘其中的青年志愿骨干,共同參與社區治理標準工作,探索兩岸社區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為臺胞在榕工作、生活創造良好條件。二是目前參與到各級標委會的40名臺灣地區專家中,有7名青年專家,他們在集成電路、文化旅游、土壤肥料、燃香產品等領域為兩岸標準共通發揮著積極作用。三是我們與福建商學院、福建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合作,鼓勵、推動在福建就學的臺灣師生參與標準化相關活動。


光明日報記者提問:

計量對于促進兩岸綠色低碳融合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國家碳計量中心為兩岸綠色低碳融合發展做了哪些工作?


市場監管總局計量司副司長黃廣龍:

計量作為能源資源節約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節能、低碳、綠色發展的“眼睛”,是提高碳排放統計核算數據質量的重要保證,對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兩岸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但在“雙碳”目標約束下,海峽兩岸經貿合作面臨低碳轉型挑戰,如何提升以低碳化為目標的兩岸經濟合作質量已成為緊迫課題。碳計量可以有力提升兩岸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強化兩岸企業應對碳關稅貿易壁壘保障能力,對實現兩岸區域綠色一體化以及提升兩岸經貿合作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為充分發揮計量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礎支撐保障作用,按照《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有關要求,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先后批準籌建了內蒙古、廣東、山東、福建等4家國家碳計量中心,聚焦火力發電、煤化工、有色金屬、平板玻璃、鋼鐵等重點行業領域需求,加強碳排放相關儀器設備研發和產業化應用,開展碳監測與碳核算數據比對核驗、碳足跡計量模型建立等工作。其中,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自2023年8月批籌以來,充分發揮計量基礎支撐保障作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一是幫助臺資企業開展碳計量能力建設。率先在大陸開展排放單位碳計量能力確認工作,發布《排放單位碳計量能力確認技術規范》,積極幫助華陽電業、統一企業、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等多家臺資企業完善碳計量體系,加強相關碳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是加強碳計量技術交流。在第十六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上做《雙碳背景下茶園碳計量的探索》專題報告,就茶園碳匯方法學、茶園碳匯與碳普惠的融合應用、茶園碳匯技術等開展深度交流,為兩岸茶產業融合共建提供應用示例,有力推動實現兩岸經濟互利共贏。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臺海時刻記者提問:

我們看到,市場監管部門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可以有很多作為,也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如何進一步發揮職能,服務兩岸融合發展?


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王文生: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是黨中央賦予福建的重大歷史使命、重大政治責任和重大發展機遇。近年來,福建省市場監管局堅決貫徹落實福建省委十一屆五次、六次、七次全會部署,在市場監管總局的全面指導和大力支持下,聚焦標準、計量、認證認可領域,促進兩岸質量基礎設施融合發展。下一步,我局在進一步發揮職能,服務兩岸融合發展方面,將重點推動以下舉措:一是持續深化兩岸標準共通,建設完善“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2025年底前建成完善兩岸標準共通信息和服務平臺、福建省WTO/TBT通報咨詢平臺和兩岸標準孵化和創新基地,2027年前建成兩岸標準共通展示館、兩岸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和兩岸標準實施驗證基地,將平臺打造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兩岸標準共通研究、交流、服務大平臺。二是持續推動閩臺知識產權融合。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福建業務窗口為臺灣專利申請人提供統一便捷的專利申請受理服務;福州考點作為臺灣同胞參加大陸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的主要考點,2025年將為考生舉辦考前培訓,切實提高臺灣同胞參加大陸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的參考質量;積極推動臺灣地區專利代理師在廈執業便利化改革,允許具備專利代理師執業資格的臺灣同胞成為廈門專利代理機構合伙人和股東。持續擴大閩臺知識產權圓桌會議影響力,推動閩臺在知識產權人才交流、保護合作、資源整合等方面融合升級。三是整合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源促進兩岸貿易便利化。根據市場監管總局《關于支持平潭綜合實驗區擴大對臺灣方面認證結果采信試點工作的授權辦法》,發布首批臺灣商品采信目錄。加強兩岸合格評定工作交流,組織兩岸合格評定領域專家,共同研究起草福建對臺合格評定方案。四是啟動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兩岸計量標準、計量檢測能力數據庫。開展碳計量相關量傳溯源、技術服務能力建設,提升碳計量服務能力,為臺企臺胞提供節能低碳咨詢服務。


市場監管總局新聞宣傳司二級巡視員唐冀平:

感謝記者朋友們的提問,也感謝各位發布人的回答。今天我們的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想了解的其他問題,請會后與新聞宣傳司聯系。


再次感謝大家出席此次發布會。會議到此結束。謝謝!